8月15日是第三个全国生态日,也是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“两山”理念提出二十周年的日子。“两山”理念开启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篇章,在中华大地绘就出一幅以生态文明为底色的时光画卷。
从工厂园区的光伏矩阵,到城市街道的新能源车流,再到乡间田野的风力发电机,一幅幅绿色图景,已融入我们的日常。 这些“绿色”元素,正在改变我们的生产和生活。
在贵州海拔近2000米的盘山路上,乔绪军正小心翼翼地运送着100多米的风电叶片。
三一重能叶片举升车队队长 乔绪军:以前那个叶片40多米,拉起来很轻松,现在叶片越来越长,难度一步一步增加。
乔绪军所在车队运输装备上的高精度定位系统,感知着过去十年风电建设位置的变化:2015年时,他们只能从3个制造基地出发,全年仅有14条线路。2022年开始,在山区、沿海和三北地区,逐渐新增了8个基地,车队也开始频繁地驶向更远的地方。现在,近四成的车辆出现在了新疆和内蒙古等地。
万米高空感知着这些地区的改变。在库布齐沙漠,2022年这里还是一片荒芜之地,现在,长出了一片片“蓝色海洋”。
在甘肃,3万面镜子点亮了这片荒漠,它们可以帮助存储起热量,让光伏也能实现全天发电。
在西藏,海拔5000多米的雪域高原上,几十个“大风车”正迎风而立。
运送新能源装备出海的船舶,记录着更远范围的变化。和2012年相比,光伏产品去到的国家和地区增加了30个,风电则增加了34个。其中,还包括近30个海岛国家和地区。
如今,绿色的生产方式改变着千行百业。
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的露天煤矿,100辆电动无人矿卡正紧密配合、自主生产。
16平方公里的矿山中,3000多个传感器,实时感知着这里细微的变化。为了保证开采时不会对山体造成影响,边坡雷达,实现了对山体形变的毫米级监测。
噪声监测仪,则敏锐捕捉着环境中的声音。10年的声音监测数据显示,矿山环境在明显改善。2015年时,几乎只有柴油车的轰鸣声,电动化装备的出现,让噪声逐渐降低;随着矿山生态不断修复,声音里还出现了天鹅和狐狸等野生动物的叫声。
像这样的绿色矿山,在中国已经有近5000家。而遍布各地的6000多家绿色工厂,更是支撑了全国超过五分之一的制造业产值。
绿色生产力正在重塑着中国山河。通过全国公共充电桩传回的信息,我们看到了这样的变化:2015年的京沪高速,第一次出现了覆盖全线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;到了2024年,几乎所有的高速公路都被覆盖。如今,充电桩正在向更高更远的角落延伸。
在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,液冷超充让新能源车主也可以来登顶。在新疆独库公路,今年新增的近40个充电桩,贯穿了这条跨越天山的大通道。与之同步的是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,与2015年相比增长了60多倍,现在卖出的汽车中有一半都是新能源汽车。
不仅如此,如今全球海上近八成的绿色船舶、全球一半的氢燃料电池都来自中国,绿色低碳产业产值规模已经超11万亿元。绿色生产力,不仅仅改善着生态和环境,更在推动着能源转型和产业升级,为中国高质量发展,带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。